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

台灣對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的重要性

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受到關注,各國政府與企業紛紛強化溫室氣體(GHG)管理,以符合國際減碳目標。台灣在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的推動下,對企業的碳管理要求日益嚴格,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已成為企業邁向低碳轉型的重要工具。

透過溫室氣體盤查,企業能夠全面掌握自身碳排放情況,並制定有效的減碳策略,以符合政府法規與國際市場的要求。企業若能主動進行溫室氣體盤查,將有助於提升競爭力、吸引投資、降低碳風險,並為未來碳交易市場與碳費機制的實施做好準備。

以下為台灣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的六大重要性與案例說明:

符合法規要求,避免罰則與營運風險

  • 台灣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已明確要求特定產業與高排放企業必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。若企業未符合規範,可能面臨罰則或政府強制減排措施。
  • 例如,台O、大型石化業與鋼鐵業等高耗能企業,需定期提交盤查報告,以符合法規要求。

降低營運成本,提升能源使用效率

  • 透過溫室氣體盤查,企業可找出高碳排熱點,進而優化能源使用、降低成本。
  • 例如,台O電透過精確的碳盤查,改進廠房能源管理,成功降低碳排放並節省電費。

應對國際貿易碳關稅(CBAM)

  •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,要求進口企業提供產品的碳排放數據。
  • 例如,如中O、台O、南O塑膠等,若未能提供完整的碳排放資訊,可能會面臨高額碳關稅,影響國際競爭力。

提升企業品牌形象與ESG評級

  • 企業的ESG表現已成為投資人決策的重要依據。
  • 例如,像國O金控、玉O銀行等金融機構,積極進行碳盤查並發行綠色金融產品,以吸引更多國際永續資金。

滿足供應鏈減碳要求,維持國際訂單

  • 全球企業,如蘋O、Google、Tesla、台O電,已開始要求供應鏈提供碳排放數據,並承諾使用低碳產品。
  • 台灣電子業與製造業若無法提供溫室氣體盤查報告,將有可能被國際大廠排除在供應鏈之外。

為碳費與碳交易市場做好準備

  • 台灣預計將推動碳費機制,企業若能事先掌握自身碳排放數據,將有助於降低碳費負擔,甚至透過碳交易市場獲利。
  • 例如,O泥已投資碳捕捉技術,並利用盤查數據進行碳權交易規劃。

在全球減碳趨勢下,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已成為台灣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。企業透過盤查不僅能滿足法規要求,還能提升國際競爭力、降低營運成本、應對碳關稅與碳費機制,甚至在碳交易市場中創造商機。隨著政府政策與市場需求持續升級,台灣企業應積極導入碳盤查機制,以確保永續經營並保持競爭優勢。